cht健康中醫藥
adm Find login register

[方劑] 小建中湯

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

joined: 2007-09-19
posted: 4946
promoted: 325
bookmarked: 206
歸隱山林
1subject: [方劑] 小建中湯Promote 0 Bookmark 02008-11-28quote  

原文:

『傷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煩者,小建中湯主之。』
『傷寒,陽脈澀,陰脈弦,法當腹中急痛,先與小建中湯,不差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』
『虛勞裡急,悸,衄,腹中痛,夢失精,四肢酸疼,手足煩熱,咽乾,口燥,小建中湯主之』

組成:

桂枝三兩,芍藥六兩,炙甘草二兩,生薑三兩(切),大棗十二枚(劈),膠飴一升。右六味,以水七升,先煮五味,取三升,去滓,納飴,更上微火消解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嘔家不可用,以甜故也。 → 以上為古制單位,且為一日三服量。

看了一些大師的解釋,我就不多言了,請大家參考大師們的見解吧!不過,我手頭上有幾本方劑學,是由時方派的中醫師在解釋的,和經方家的解釋會有點出入,請小心閱讀你的方劑學讀本。

唐步祺‧《鄭欽安醫書闡釋:傷寒恒論》

【鄭 論】

按太陽司寒水之令,今二三日未見別經病情,只見心悸而煩,必是太陽失氣化之令,以致水停心下,為悸而煩,今主建中湯以化太陽之氣,氣化而行,則升降不乖,而心悸與煩,則立化為烏有。但嘔家不可用建中,以甘能上湧也,須知。

【闡 釋】

傷寒二三日,心中悸煩是屬裏虛,雖有表證,亦不可汗之,總以救裏為急,中氣得到扶助,正氣能發揮祛邪作用,表邪亦往往能隨之而解。其所以裏虛,如鄭氏所說:『是太陽失氣化之令,以致水停心下,為悸而煩』。建中湯足以化太陽之氣,氣化而行,則升降不乖,而心悸與煩可愈矣。小建中湯方後有『嘔家不可用桂枝湯,以甜故也』。鄭氏移在原文後,未知何故。

【方解及其應用範圍】

桂枝湯以桂枝為君,辛甘發散,以祛邪為主;本方以膠飴為君,配芍藥酸甘相合,以補中為主。桂枝、生薑,溫中通陽;芍藥斂陰和營,桂、姜之辛,與棗、草、膠飴之甘合,則辛甘化陽;芍之苦,與甘相合,則苦甘化陰。膠飴甘溫,大補脾胃,棗、草助之,以補脾胃之虛,使中宮建立,則陽氣化而上行,陰氣化而下降,營衛調和,陰陽不偏,則心悸與煩可愈矣。又方後有『嘔家不可用建中湯,以甜故也。』不知鄭氏何故,將此段移在原文之後。本方在《傷寒論》《金匱要略》中凡五見。治裏虛腹痛,萎黃,心中悸煩,又治虛勞裏急、手足煩熱、夢遺失精等陰陽兩虛,寒熱錯雜諸症。近代推廣用之,治療慢性胃炎、胃、十二指腸潰瘍病、更年期綜合證、心律失常、腹痛、自汗、盜汗等。筆者用治營衛不調,食減神衰,咳嗽久不愈者,以此方健胃滋脾,從陽生陰,而咳自愈。

彭子益‧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》

此治膽經相火不降之法也。虛勞者,氣血皆虛,勞極困乏之意。裡急腹痛者,膽木不降則肝木不升,郁而不舒,沖擊作痛也。肝膽的肉質,俱在身右。肝經膽經的作用,則膽經作用在右,肝經作用在左。必膽經相火下降之氣,藏於少腹。然後發生肝經作用。膽經作用在右降,肝經作用在左升也。言肝膽必稱肝木膽木者,木本生火。膽木降生相火,肝木升生君火。人身肝膽,秉造化的木氣而生,所以肝膽之病,屬木氣之病。

衄者,鼻中血出。肺竅於鼻。膽木不降,相火逆行,肺金被刑,不能收斂也。肺秉造化的金氣而生,有收斂的作用。金性收斂涼降,火性發散熱騰。造化的火氣,能克金氣。人身的火氣,能克肺氣。故曰肺金被火刑克,不能收斂也。

手足心熱煩者,甲木不降,心包相火逆行,故手心熱。乙木不升,郁生下熱,故足心熱也。甲乙乃分別木氣的陰陽的符號。不曰甲木乙木,只曰膽木肝木亦可。惟不曰膽木肝木,只曰膽腑肝臟則不可。只曰膽腑,如何能使手心熱。只曰肝臟,如何能使足心熱乎。手心,乃心包經穴道。心包屬相火,故膽經相火之氣不降,心包相火不降,手心即能作熱。足心乃腎經穴道,肝木生於腎水,肝木之氣不升,下陷於腎水之位,故足心即能作熱。

咽乾口燥者,甲木不降,風熱耗傷肺液也。風者,人身之動氣,為木氣所發生。甲木下降,風氣自平。甲木乃陽性之木。如其不降,陽性主動,風氣亦動。風動狂肆,肺金不能收斂,則肺家津液即被風木耗傷。金傷不降,火氣不收,故燥熱也。肝膽,病則疏泄。疏泄者,木氣之作用。凡動風發熱,皆木氣疏泄使然。故言肝膽,必曰木氣,惟肝膽本臟肉質有病,則曰肝臟膽腑也。

夢中失精者,甲木不降,相火拔根。子半陽生,陽生木動。經脈滯塞,運動不通。陽氣郁阻,故疏泄而夢中遺精也。婦人帶病,亦經脈滯塞,甲木不降,水氣不藏之故。

四肢痛者,四肢秉氣於脾胃。土困木賊,津液乾枯。脾胃病於內,榮衛經絡瘀塞於外也。榮衛,詳下文桂枝湯麻黃湯。

木火金水俱病,中氣之虛極矣。中氣虛極,不能運化四維,故病如此。

此病全膽經甲木不降,剋傷中氣,相火上逆,燒灼肺液,腠理瘀塞而起。故方中重用芍藥,以降甲木斂相火而通腠理。重用飴糖,以養津液,並用炙草姜棗以補中氣而調榮衛。甲木乙木本是一氣。甲降則乙升,故重用芍藥以降甲木,輕用桂枝以升乙木。木調土運,肺降津生,火降歸根,中氣轉旺。經氣之升降既復,木不剋土。脾胃氣和,飲食加增,氣血充足,故虛勞諸病皆愈。腠理,詳原理下篇。脈象濇而數,濇為津少,數為中虛,又為虛熱。浮虛者,火逆中虛故浮虛也。

降膽經必重用中氣藥,中氣旋轉則四維升降也。建中氣必降膽木,四維升降則中氣旋轉,中氣生於相火也。此軸輪並運之法。

 


edited: 1
本人已不在此站活動

joined: 2007-09-19
posted: 4946
promoted: 325
bookmarked: 206
歸隱山林
2subject: Promote 0 Bookmark 02008-12-06quote  

這裡會有一些中醫藥的「公案」,問題就是出在芍藥到底是苦平(本經),還是苦酸微寒(本草從新)?

目前絕大多數的方劑學讀本都是把小建中湯裡頭的芍藥說成是酸,然後和甘的甘草及大棗有「酸甘化陰」的作用,然後解釋成可以「養陰」。這包括了許多大家認為的經方大師都多數是這樣解釋。

但是,我們都知道,經方的藥理是以《本經》為主的,既然《本經》已經說是「苦平」了,那麼依據《本經》 所配伍出來的方劑就不太可能是用「酸甘化陰」來做解釋的,否則就有矛盾了。

我個人的猜想,可能是因為芍藥有收歛的性質,而收歛的性質在中藥一般是歸於酸性的主要特徵的關係?或許我們得重新認識樸素的中藥陰陽氣味上的規則只是一個大原則,其中是有許多例外的,例外的產生通常是藥物本身的其他性質的作用使然,而不是光著眼於藥物的氣味性質而已。

老實說,《本經》和後來的中藥學對藥性認識上的衝突,是我個人目前讀這些醫書感到最困擾的一件事。


edited: 1

cht健康中醫藥
adm Find login register
views:8841